旦表_旦表的含义_旦表的意思_旦表组词
拼音与注音
- 拼音:dàn biǎo
- 注音:ㄉㄢˋ ㄅ一ㄠˇ
词语解释
“旦表”是封建时代的一种特殊文书,主要指在外任的帅守监司(即地方高级官员)每月初一向皇上呈的起居表,用以代替朝参(即定期朝见皇)。这种文书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地方官员向汇报和表达忠诚的重要方式。
引证解释
根据宋代赵昇的《朝野类要·文书·旦表》,在外任的帅守监司需要在每月的第一天向皇上呈起居表,以此来代替朝参。“各预先发上都进奏院,临期,经閤门投进。”说明了这些官员会提前将文书送到进奏院,再由进奏院递交给皇。这种方式既方便又高效,确保了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皇。
近音词
- 丹飙(dān biāo):指红色的疾风,象征着热情与活力。
近义词
- 朝参:在古代,地方官员定期到参加朝会,向皇汇报工作情况。虽然“旦表”是替代朝参的形式,但二者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
反义词
- 离职:与“旦表”相对,是指官员因各种原因离开工作岗位,不再履行职责。而“旦表”则意味着官员仍在其位,并通过文书表达对皇的忠诚。
词语组词
- 旦报:结合“旦”与“报”,可以理解为每日上报或每日报告,类似于现代的日报。
- 旦表书:将“旦表”与“书”结合,意指用书信的形式呈递的旦表。
词语造句
. 每月初一,各地的帅守监司都会呈递一份“旦表”,向皇汇报自己一个月来的行踪与政务。 . 在那个时代,“旦表”不仅是礼仪性的文书,更是一个地方官员向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 由于交通不便,各地官员通常会提前将“旦表”送到进奏院,确保按时递交至皇手中。 . “旦表”的出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机制,体现了集权的特点。 . 通过“旦表”,皇能够了解到地方官员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情况,从而更好地掌握全国局势。
相关词
- 进奏院:负责接收并转发各地上呈的文书,是与地方沟通的重要机构。
- 朝参:古代官员定期朝见皇,向皇汇报工作情况的一种礼仪活动。
- 閤门:古代宫廷中管理出入的机构,负责审核并传递各种文书。
- 起居表:记录官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表格,是“旦表”的主要内容之一。
- 帅守监司:指地方高级官员,包括总督、巡抚等职位,他们需要定期向皇呈递“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