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缺_裁缺的含义_裁缺的意思_裁缺组词
拼音与注音
“裁缺”(cái quē)的拼音是“cái quē”,在汉语拼音中,其注音形式为“ㄘㄞˊ ㄑㄩㄝ”。
词语解释
“裁缺”是指官员免去原任官职,并暂时处于等待补缺的状态。这一术语主要用于描述官员职务的调整和变动情况,特别是在旧时官僚体系中较为常见。
近音词
“裁缺”的近音词是“采榷”(cǎi què)。尽管读音相近,但两者的含义却大相径庭。“采榷”通常指古代对某些商品实行专卖,以增加财政收入。
近义词与反义词
“裁缺”的近义词可以是“罢免”、“解职”等,这些词汇均表示官员因某种原因失去原有职位。相比之下,“任命”或“复职”则可作为其反义词,它们意味着官员重新获得新的职位或恢复原有的职位。
词语组词
“裁缺”可以与其他词汇组成以下短语: - 裁缺官员:指被原有职务的官员。 - 裁缺待补:指官员被职务后,等待新的职务安排。 - 裁缺通知:指官方发出的通知,告知某位官员已被职务。 - 裁缺原因:指导致官员被职务的具体原因。
词语造句
. 在的裁决下,李大人因污受贿被裁缺,等待调查结果。 . 王知府因病体虚弱,不得不向提出裁缺申请,希望回家乡休养。 . 小王在得知自己被裁缺后,心情十分低落,但仍然积极准备未来的补缺机会。 . 由于地方经济状况不佳,许多官员主动申请裁缺,希望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 裁缺通知下发后,张县长立即着手处理个人事务,准备离开现职。
相关词
除了上述提到的“采榷”之外,“裁缺”还与以下词汇密切相关: - 补缺:指官员被职务后,等待新的职务安排的过程。 - 候补:指官员被职务后,等待补缺期间的状态。 - 去职:指官员离职,与“裁缺”类似,但更侧重于离职本身。 - 免职:指官员因某种原因被职务,类似于“裁缺”的概念。 - 解职:指官员被职务,通常用于描述官员因违反规定等原因被职务的情况。
古代实例
清代诗人施闰章在其著作《蠖斋诗话·铁佛寺袈裟》中提到:“又闻有宫绣千佛袈裟,佛顶各一珠,领以玉环。兵后僧贫,质之民家,二十餘年矣。丁未,予裁缺将行,为赎而归之。”这里提到作者在被裁缺即将离任之际,赎回了寺庙中的珍贵袈裟,这反映了当时官员在裁缺期间仍需关注公共财物的管理。 另一位清代文人钮琇在《觚賸·粤藩预定》中也有类似记载:“颜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调。”这里的“颜方伯敏”因某种原因被裁缺后,长期未能得到新的职务安排,显示出当时官员在裁缺后的不确定性。 “裁缺”是一个涉及官员职务调整的重要概念,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着丰富的应用实例。通过了解其具体含义及相关背景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官僚体系的运作方式及官员命运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