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丁_次丁的含义_次丁的意思_次丁组词
拼音与注音
“次丁”的拼音是“cì dīng”,注音为“ㄘˋ ㄉㄧㄥ”。
词语解释
“次丁”这一词语在历史上具有多重含义。,“次丁”指的是承担部分赋役的未成年或老年的男女。,“次丁”也指次子。这两个意思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劳动力和家庭结构的关注。
承担部分赋役的未成年或老年的男女
根据《晋书·食货志》记载,男女年十六岁以上的为正丁,十五岁以下到十三岁的和六十一岁以上的则为次丁。这表明,在古代社会中,次丁虽然年龄较小或较大,但仍需要承担一定的赋税和劳役义务。这种分类方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劳动力资源的精细管理。
次子
“次丁”也指次子,即家庭中的第二个儿子。清魏源在《圣武记》中提到,如果家中没有次丁,那么即使家庭条件艰难,父母仍希望次子能够继承家族血脉。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所描述的情景:“或家无次丁,父母望其嗣续,室徒四壁,妻儿待以为生,忽际重病弥留,共知不起,老亲垂涕而来握其手,号泣而环跪于床。”这些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家庭对于后代传承的重视。
近音词
“次丁”的近音词是“刺钉”,拼音同样是“cì dīng”。然而,这两个词语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涉及古代赋役,后者则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名称。
近义词与反义词
“次丁”的近义词较为少见,因为该词语特指古代赋役中的特定人群。但若从概念上理解,可以认为“正丁”与其构成一对反义词。正丁是指承担主要赋役责任的人群,通常为十六岁至六十岁之间的青壮年。正丁与次丁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赋役体系。
词语组词
“次丁”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其本身并不容易与其他汉字组合成新的词语。但在相关语境中,可以出现一些与之相关的词汇,例如: - 丁口:人口总数,包括正丁和次丁。 - 丁男:成年男性,相当于“正丁”。 - 丁女:成年女性,也可视为“正丁”的一部分。
词语造句
为了更好地理解“次丁”的含义,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句子来展示其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 . 在古代,十六岁以上至六十岁的男性被视为正丁,而次丁则包括了十六岁以下和六十岁以上的男女。 . 由于家中只有次丁,因此这家人无法承担全部赋税,只能承担部分赋役。 . 在古代,次丁虽然年纪较小或较大,但仍然需要参与规定的劳役任务。 . 由于家中次丁较多,老人们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 康有为在其著作《大同书》中描述了一个家庭的情况:家中无次丁,父母希望次子能够继承家族血脉,即便生活贫困,也要尽全力维持家庭。
相关词
除了上述提到的内容外,与“次丁”相关的词语还包括: - 丁年:指男子成年的年龄,通常指十六岁。 - 丁壮:指成年男子,通常指十六岁至六十岁之间的男性。 - 丁口税:以人口数量为依据征收的税种。 - 丁口册:记录人口数量和相关信息的官方文档。 通过这些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次丁”这一古代社会的重要概念,及其在历史文献中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