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蔽_罚蔽的含义_罚蔽的意思_罚蔽组词
基本信息
- 拼音:fá bì
- 注音:ㄈㄚˊ ㄅ一ˋ
- 繁体:罰蔽
词语解释
“罚蔽”一词源于古代汉语,主要指罚罪断狱。具体而言,它涉及到司法审判和刑法执行的过程。根据《书·康诰》中的记载:“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这里的“罚蔽”指的是在处理案件时,应遵循殷朝的传统法律,进行公正的判决。孙星衍在《周礼》注释中进一步解释,“蔽”有“断”的意思,即裁决之意。
引证解释
- 《书·康诰》:“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孔传:“其刑罚断狱,用殷家常法。”孙星衍疏:“蔽者,郑注《周礼》云:断也。”
近音词
- 发髲(fā bì):假发,用于装饰或弥补头发稀少。
- 发币(fā bì):发行货币。
- 法币(fǎ bì):法定货币,规定的流通货币。
近义词
- 判案:指法官审理案件并作出判决。
- 断狱:指法官或审判机关对案件进行裁决。
- 审讯:指法庭上对被告进行询问和调查。
反义词
- 赦免:指或减轻刑罚。
- 宽恕:指对犯错误的人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
词语组词
- 罚罪:对犯罪行为进行处罚。
- 断狱:对案件进行裁决。
- 用法:指法律的运用和实施。
- 常法:指固定的、常规的法律。
- 陈事:陈述事实或情况。
词语造句
. 在古代,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做到罚蔽公正。 . 《书·康诰》中提到,处理案件时应遵循殷朝的常法,确保罚蔽的公正性。 . 孙星衍在注释中指出,罚蔽不仅指处罚,更强调的是裁决的过程。 . 现代司法体系中,罚蔽的概念仍然非常重要,确保每个案件都能得到公平的裁决。 . 古代的法官在罚蔽时,不仅要依据法律,还要考虑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相关词
- 法律:指由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 法官:指依法行使审判权的人员。
- 法庭:指进行审判活动的场所。
- 诉讼:指当事人因民事、刑事等向提起的请求。
- 判决:指对案件作出的最终决定。
拓展阅读
“罚蔽”一词不仅体现了古代司法的严谨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和重视。在古代中国,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更是统治者治理的基础。因此,罚蔽不仅是对犯罪行为的惩处,更是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稳定的维护。 在现代社会,虽然法律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罚蔽”的核心理念依然存在。现代司法系统同样强调公正、公平和透明,确保每个案件都能得到合理的裁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法律都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罚蔽则是这一基石上的重要环节。 通过了解“罚蔽”的历史和内涵,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司法,还能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借鉴。希望读者能从本文中获得对“罚蔽”这一概念的全面认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