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竹_格竹的含义_格竹的意思_格竹组词
格竹的词语拼音与注音
“格竹”一词的拼音为 gé zhú,注音为 ㄍㄜˊ ㄓㄨˊ。
格竹的词语解释
“格竹”是指明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王守仁)在研究儒家“格物致知”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思考竹子来探究事物原理的故事。这一过程体现了王阳明对事物本质进行深入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学者对于知识获取方式的思考。
格竹的词语来源与背景
据《王文成公年谱》记载,王阳明在二十一岁时在京师侍奉时,广泛搜集并阅读了朱熹等宋代儒学家的遗著。某一天,他思考到“众物必有表里精粗”,认为即使是普通的草木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于是他在官署中取竹子进行研究,试图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其中的道理,结果却因过度思考而生病。王阳明后来认识到,圣贤之道并非轻易可得,因此转而从事文学创作,即辞章之学。
格竹的近音词与近义词
- 近音词:包括犵猪(gē zhū)、柱(gé zhù)、革逐(gé zhú)、歌珠(gē zhū)、阁主(gé zhǔ)。
- 近义词:无直接的同义词,但可以联系到“格物”、“探究”等词,表示对事物本质的研究。
- 反义词:无直接的反义词,但可以联系到“盲从”、“轻信”等词,表示不经过深思熟虑的态度。
格竹的词语组词
- 格物: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事物的本质。
- 格理:指对事物原理的探讨和理解。
- 格悟:指通过实践和思考获得的领悟。
格竹的词语造句
. 王阳明在官署中研究竹子,试图通过格竹来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 学阳明的格竹故事,我们应当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真理。 . 王阳明的格竹经历启示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即使会遇到困难。 .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格竹的方式,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 王阳明的格竹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格竹的相关词
-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指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研究,达到对内在道理的理解。
-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家,创立了心学体系。
-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 心学: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强调内心的感受和认知,主张“知行合一”。 通过了解“格竹”这一词语的背景及其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学者对知识获取方式的探索以及他们对事物本质的不懈追求。这种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